造船業低迷企業掙扎求存
2014-03-07 08:36:34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機遇篇
轉型海工忌“一窩蜂”掌握高端技術是關鍵
根據官方統計數據,2013年中國船企承接的海工訂單超過180億美元,占世界市場份額達29.5%,已超越新加坡躍居世界第二。然而與韓國壟斷高端裝備領域和新加坡擁有自主設計優勢相比,中國市場份額加大更多的是單純的訂單增加,并不具備高附加值。
2013年,中國各船舶工業企業新接的61座海洋工程平臺中自升式鉆井平臺(船型 船廠 買賣)就有49座,占世界總量一半以上。有船廠人士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流露出擔憂,自升式鉆井平臺太多,市場已經趨于飽和,但還是一窩蜂在建造。不少傳統造船企業皆想從自己以前未曾從事過的海工業務領域分一杯羹,而這些企業自己也擔心因進入過多而導致競爭的加劇。
事實上,記者了解到,無論是傳統造船行業還是海工業務領域,對于一些資金實力相對不強,無法在規模制造上占據優勢的企業,只有掌握核心的關鍵技術,開發從事自己擅長的特殊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實現差異化競爭,方能立穩腳跟,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不敗之地。
訂單居前 業內擔憂量多質少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2013年船舶工業經濟運行分析》報告中指出,海工市場保持較為穩定增長。2013年,我國船舶和海工骨干企業,承接各類海洋工程裝備訂單超過180億美元,約占世界市場份額29.5%,比2012年提高16個百分點,已超過新加坡,位居世界第二。新承接各類海洋工程平臺共61座和1艘鉆井船(船型 船廠 買賣),其中自升式鉆井平臺49座,占世界總量一半以上。
然而,多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2013年,分居世界海洋工程訂單前三甲的韓、中、新三國中,韓國繼續壟斷著高端裝備領域;新加坡雖然在總體市場份額看似不如中國,但是在海工裝備的自主設計上依然擁有絕對的優勢;而中國市場份額加大,卻并不具備高附加值。
“海工業務發展需要一個很長的積累過程,我國這方面的確發展很快,但是有點太快,令人害怕”,張廣欽曾向 《每日經濟新聞》指出,2013年國內比較突出的亮點是自升式平臺接單很多,但是主要還是低端領域,企業擁有完全自主設計和自主知識產權比較少。
浙江某中型造船廠此前一直從事干散貨船(船型 船廠 買賣)的制造,在遭遇2012年艱難時期影響下,該公司某高管曾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他們也開始從事自升式平臺項目的生產。然而,他們此前并沒有從事過相關業務,更令人詫異的是,他們至今還沒有生效的訂單。這種在沒有訂單的情況下就已經開始投產建造自升式平臺這一海工業務,與早年有些企業盲目建造普通的干散貨船有驚人的類似。
據記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數國內船廠接單建造的也是技術要求相對較低的海工輔助船舶及自升式鉆井平臺,而技術相對較高的半潛式鉆井平臺則較少。有不少船廠甚至是從國外購買設計和關鍵設備,依照圖紙組裝。
發展核心技術尋求差異化競爭
“短期來看,歐美高端設備總包和設計研發領域的壟斷難以打破,韓國在海洋工程裝備建造航運的領導地位也很難撼動,新加坡和中國對中低端裝備建造領域的市場爭奪將會延續”,中船重工經研中心不久前分析報告指出。因此,加強自主研發設計,以及高端裝備的建造能力,是目前我國亟需解決的問題。
而據記者多方了解到,2013年我國在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大型液化氣(VLGC)船、超大型系列集裝箱船(船型 船廠 買賣)、雙向不銹鋼(產品庫 求購 供應)化學品船(船型 船廠 買賣)、海洋執法船(船型 船廠 買賣)、公務船(船型 船廠 買賣)、遠洋漁船(船型 船廠 買賣)等高技術船舶和特種船(船型 船廠 買賣)舶獲得不少批量訂單,而有實力從事這些領域并占據優勢的企業目前經營尚好。
南通明德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有限公司經營部經理龍勁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們公司的戰略目標就是建造高端船型,我們所制造的不銹鋼化學品船是我們已經做的比較成熟的船型。”而據其透露,目前該公司承接舜天船舶散貨船訂單主要是填補2015年下半年之前這段時間船塢和船臺的相對空閑期,2016年之后該公司就會比較忙碌,希望在高端化學品船領域達到規模效應。
浙江歐華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某副總經理也對告訴記者,該公司目前主要是建造油船(船型 船廠 買賣)、集裝箱船和散貨船為主,雖然業務量目前還算比較充足,但也還是希望將來在公務船領域取得突破,雖然比較難,但企業已經在做技術儲備。
對我國船企來說,分析自身優勢及特征,找準自身定位,不斷實現細分領域的技術、經驗及業績積累,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只有實現差異化競爭,在相關細分領域達到足夠的技術積累,企業才能真正做強做大。